|
|||||
|
|||||
|
辽东湾畔,在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这项国家级能源化工项目中,由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的三座110千伏变电所已全部顺利完成受电,正式投入运行。 投运的化工区变电所、炼油区变电所、公用工程区变电所,共同构成了园区强大稳定的电力“心脏”,开始为已建成的常减压、煤制氢等核心生产装置注入澎湃动能。全部投产后,预计年输电量将达到45亿千瓦时,是华锦阿美化工园区的重要电力枢纽设施。 装配革命,树立绿色建造新标杆 回首建设历程,化工区这座面积达7113.56平方米的变电所,从蓝图走向现实,是一次建造方式的革新跨越。 “干了这么多年变电所,第一次遇到这么大体量的装配式结构,面积应该是全国最大的了,图纸摊开时,心里真有点打鼓。”时任项目总工程师隆斌在已投运的化工区变电所前,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PEC构件,感慨万千。 这3座110kV变电所,以其特殊的PEC装配式技术,“拼”出高效率,成为项目建设的核心引擎。 “以前绑钢筋、支模板、浇混凝土,现场又脏又乱,工期还长。”负责预制构件监造的技术员张鑫宇,指着厂区内安装整齐、尺寸精确的钢柱钢梁说,“现在核心构件在车间里高精度预制完成,运到现场就像搭巨型积木,把变电所“拼”出来。235.5吨钢柱,加上207.8吨钢梁和全屋ALC墙板,装配率超过80%,湿作业减少了71%,施工周期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减少1-2个月,优点太多了。” “双碳”背景下,项目部以打造“绿色标杆项目”为目标,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。这得益于项目PEC装配式结构比往常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材料更具有可回收性。钢骨架实现100%回收利用,废弃混凝土及ALC墙板破碎后可用作再生骨料,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预计降低40%~60%。时任项目执行经理聂云飞指着设计说明感慨道:“我们建的不仅是变电所,更是绿色未来的新样板。这不是口号,而是实打实的环境账、长远账。” 项目通过采用PEC结构进行钢-混凝土组合优化,相较于纯钢结构节约钢材15%至20%,同时钢筋、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也借助设计优化实现了高效利用,在提升结构性能的同时降低了资源消耗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显著减少,现场更为整洁,实现了环保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效益。 此外,项目部充分依托工程管理平台,实现了预制、运输、吊装的全链条协同作业,有效克服了施工场地局限等难题,大幅提升了“搭积木”式施工的精度与速度,为大型装配式电力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、绿色、智能、高效的新典范。 精品管控,铸就安全质量新高地 建设如此大型的装配式变电所,技术复杂性高、安全风险点多,项目部将安全与技术质量视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线,推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与严苛标准,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。 安全生产是底线。 项目部严格落实“管生产必须管安全、不安全不生产”铁律,安全员的声音每日通过“安全小喇叭”在工地回响:“安全红线,不得逾越。尤其在高处作业和‘四口’‘五临边’,必须提级管控,措施到位。” 项目安全管理推行班组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,将责任压实到每个最小单元。为强化一线人员安全意识,项目部将“应知应会小卡片”放于工装马甲内,持续向全体建设者宣贯安全知识,有力保障了项目安全“三零目标”的实现。 应对夏季高温天气,项目部灵活科学调整作业时间,定期做好防暑降温保障。一位负责高处焊接的工人表示:“网格安全员盯得紧,‘小喇叭’每天提醒,还有防暑措施,大家心里踏实,干活也更专注。” 技术质量是根基。 在开工前,项目部对墙板安装、结构封顶、电气安装、受电投运等关键流程进行了周密策划,坚决落实“技术符合性专项治理”行动要求,多次召开协调与分析会,对关键节点进行再拆解、再分析,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,实现了主体结构“一键拼装”、厂房结构顺利封顶、电气设备精准装配等多项里程碑节点,为按期实现受电投运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,向打造精品工程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。 项目建设中,针对PEC结构节点连接精度这一核心难点,项目团队在钢柱、钢梁生产阶段便拉起“精度尺”,派专人去生产工厂实地监督,对构件进行高精度测量,合格后方可运至施工现场。现场吊装严格依赖全站仪进行毫米级校核,质检员奚文校介绍:“我们要求每一根构件、每一个螺栓孔都精准到位,这是装配式建筑成败的关键。” 这种将技术、质量、安全融为一体的精细化管理手段,铸就了项目的“金刚不坏之身”。严格的工艺控制更确保了变电所结构性能远超预期。耐火极限达到2~3小时,整体承载力提升20%~30%,卓越的抗震性、抗盐雾腐蚀性和耐冻融性满足了沿海严苛环境的长久服役要求。 “网”心聚力,激发攻坚克难新伟力 “关键时刻,党员必须顶上去!”时任项目副经理杨卫东的声音坚定有力。 项目伊始,面对工程规模大、环境特殊、安全管理要求高等多重挑战,项目部以“网”心聚力党建品牌凝练红色动能,第一时间成立了5人“党员突击队”和16人“青年突击队”,推动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,鲜红的党旗团旗在工地上高高飘扬。 党员突击队队长聂云飞带领队员冲锋在前,面对场地狭小、大型构件运输吊装困难等“拦路虎”,他们反复优化路线和方案,白天去现场督战施工,夜晚回到项目部挑灯夜战,商讨最优施工方案,最终啃下了构件安装、设备吊装等多块“硬骨头”。在抢抓暴雨前关键节点施工的攻坚战中,党员先锋身先士卒,带领项目职工冒雨奋战,奔走在施工一线,以实际行动,成为凝聚项目团队、激发战斗力的最强磁场。 青年职工们不负众望,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生力军作用,在预制件清点、技术资料整理、现场协调等环节主动承担大量基础性、辅助性工作,有效保障了项目高质量推进。青年突击队长李浚生说:“突击队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、靠得住。能在这个大项目里锻炼,是我们的宝贵财富。” 工地上,佩戴党徽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。其他施工单位负责人感叹道,园区内数百家施工单位,就数你们最“红”。党员门修兵也颇有感触:“每次开会,都围绕安全、质量、进度展开讨论,解决问题实实在在。党建和生产,就像钢筋和混凝土,融合好了才坚固。”这种深度融合,不仅激发了团队的凝聚力、创造力和战斗力,也成为项目高效推进的坚强保障。 从项目开工到主体结构封顶,从电气安装到三座变电所全部成功受电,华锦阿美项目变电所的建设历程,是创新智慧、绿色理念、严谨安全与红色力量的完美体现。作为中沙两国元首见证推动的重大合作项目,也是服务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点工程,这三座变电所的顺利投运,不仅为园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,更将有力促进辽宁石化产业“减油增化、减油增特”,对于服务国家产业战略布局、保障能源安全、推动辽宁建设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具有深远意义。 征程万里风正劲,重任千钧再启航。项目团队将继续以昂扬的斗志,保障后续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,擦亮电建铁军“金”字招牌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
|
